讲座回顾|我该不该服用精神药物?

 

在新诺社工服务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庭的过程中,发现较多的个案都存在服药方面的问题。或抗拒服药,或私自停药,或对药物有不合理的期待等等。鉴于此,新诺社工准备了本次讲座,将关于精神药物相关的科学知识宣传给大家。

社工希望本次讲座分享的内容不仅是帮助参加讲座的近30人提升了对精神药物的认识,也希望大众也能有更多的认识,以消除对精神疾病的污名化现象。

 

以下仅是分享关于对精神药物的一些科学认识。

这些药有效吗?

我们已知抗精神药确实有疗效。美国的研究显示70%的患者服药后明显改善,25%稍有改善或没有改善,5%恶化。一般而言,40%的服药患者在一年内会再度住院,不服药的患者则有80%再度住院。

 

长期药效(患者必须按时服药)的研究更令人振奋。一项研究中,按时服药的患者只有8%于一年内复发,未按时服药的患者则有68%复发。另一项研究也发现,注射长效针剂的患者一旦停药,80%两年内复发。也就是说,服药无法保证患者不会复发,不服药也不会保证患者一定会复发,但是服药确实可以大幅度降低复发的概率。

 

抗精神病药对所有症状的疗效并不一致。药物对减少妄想、幻觉、攻击行为、奇怪的行为、思考异常和感官过度敏锐的现象最为有效,也就是所谓的正性症状。例如,抗精神病药对幻听有80%至90%的疗效。药物对负性症状(例如缺乏情感、犹豫不决、思绪贫乏、情绪平板)较无疗效。

 

早期治疗是否有帮助?

有些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早期治疗比较有效,延迟治疗则预后不佳。

 

有研究显示年轻患者治疗前的发病时间越长,复原需要的时间就越长,但是年纪较大的患者没有这个现象。

 

一项针对未接受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所作的研究显示:长期来看,未接受治疗的精神分裂症会逐渐恶化,失能。这些研究结果显示,精神医学专业人员必须在患者发病之后尽早开始投药。再有更多后续的具体结论之前,我们应该假设尽早投药是较好的作法。

 

我们能够预测谁会对哪种药物产生反应吗?

目前的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目前无法预测哪一种药物对某位患者更有效,只能靠尝试来寻找适当药物。不过,确实有三个线索可以参考。

 

首先,如果患者曾经对某种药物反应良好,之后也会对此药物反应良好。

 

第二,如果家属中有其他精神病患,并且对某种药物反应良好,患者对此药物的反应也会良好。也就是说,对药物反应的体质有家族遗传性。

 

第三,至少有两批研究者发现,如果患者首次服药的主观感受很不舒服的话——为烦躁效果——这种药物对这位患者的疗效可能就不好。

 

  患者或家属必须记录所有试过的药物名称、剂量(多少毫克)、副作用、反应。将来可以避免很多尝试的时间。

 

 

关于用药高剂量、低剂量和停药

为了达到同样疗效,每位患者需要的剂量都不同。这可能是遗传体质造成的。我们的身体对化学物质的反应不一。就像有人喝一杯酒就醉了,其他人却可以能毫无感觉。

 

剂量不一的现象,表示有些患者对药物没有反应,可能只是因为剂量过低。这和一般认为精神病患服药过重的迷思刚好相反。迷思消失得很慢,患者被高剂量药物搞得迷迷糊糊,像行尸走肉般的形象已经深植人心。这是因为大家常常将精神分裂症症状和药物反应搞混了。家属看到精神分裂症患者缺乏感情和思考的呆坐时,很容易假设是药物的影响,事实上是精神分裂症本身的 症状。

 

抗精神病药要持续服用多久呢?

如果患者是首度发作并已经复原,四分之一不会复发,因此用继续吃药。但是我们无法预测谁不会复发。所以完全复原之后,应慢慢减少药物剂量,直到停药。

 

复发的四分之三患者需要再度服药,这些人再度复原之后,最后继续服药一年到两年。如果患者第三次发作,就再也不要停药了,就像糖尿病患终身需要胰岛素一样。

 

患者年纪大了以后,可以减药或停药吗?有些患者五十多岁时可以减药、停药,有些患者需要等到六十多岁。通常年纪越大,需要的剂量越小。

 

抗精神病药是否会上瘾?

目前没有出现过服用抗精神病药上瘾的个案。患者的身体确实会慢慢适应药物,需要越来越高的剂量,但是停药并不会引起戒断症状,只会引起疾病复发。

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就像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或治疗心脏病的毛地黄一样——让身体某个器官回到比较正常的状态。

 

2020年7月2日 10:43
浏览量:0